在全球推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,企业如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,兼顾环境保护已成了重中之重的课题。最近,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(以下简称“经开区”)就以其突出的表现,吸引了广泛的关注。据悉,经开区生态环境建设局于近期公布了2024年度企业绿色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结果,其中有12家企业获得了全市首批绿色绩效认证。这一评价不仅标志着企业在绿色发展上的努力与成就,也为未来更高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不同于以往的考核标准,这次的绿色绩效评价特意设置了严格的审核流程,包括材料审核、现场复核以及公示报备等环节。最终,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北京德尔福万源发动机管理系统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获得了“绿色标杆(深绿)企业”称号,而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(北京)有限公司、SMC(中国)有限公司第二工厂等7家企业则被评为“绿色基准(浅绿)企业”。
这些荣誉将使12家企业被纳入“北京绿色企业库”,并获得包括财政资金奖励、绿色金融扶持等在内的一系列支撑政策。此外,企业实施的节能环保项目将优先纳入“经开区促进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资金”项目库,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绿色创新提供资金支持。经开区生态环境建设局的一位负责这个的人说,绿色转型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的任务。时间回到2024年初,依托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,经开区在全市率先推进企业绿色绩效评价试点工作,目标就是在节能环保方面树立标杆,推动百余家公司参与其中。
绿色绩效评价的核心在于其“木桶原则”。这一原则强调的是,企业的评分必须以最低的评级决定整体评价水平。在汽车整车制造、印刷、电力和热力生产等众多行业中,各项指标也各有侧重,随时根据科技进展和生态环境要求做动态调整。需要强调的是,具有评选资格的企业不仅在绿色研发技术方面表现优异,它们在行业内的生产经营、低碳转型和环境治理上同样具备较好的示范作用。
在过去的一年里,经开区根据公司的环境治理水平和排放强度,将近百家企业划分为绿色标杆(深绿)、绿色基准(浅绿)和普通合法企业,实施差异化管理。与此同时,经开区还在《北京市企业和项目绿色绩效评价指南(试行)》的基础上,应地制宜地编制了全市首套绿色绩效评价指标指南,并通过培训、现场辅导等形式,帮企业科学而有效地开展绿色绩效评价。
来自SMC(中国)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培训结束后表示,绿色绩效评价体系的全面性、规范性与公司目标高度一致,增强了他们进行绿色创新的信心。这种培训可以看作是对企业未来绿色发展的强有力支撑。
然而,12家企业的绿色发展成效,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。他们在环保理念的引导下,持续投入资源,优化公司运营模式,以实现可持续发展。经开区生态环境建设局的相关负责人透露,区内一家电子器件制造公司近五年来制定了17项环保管理制度,投资超过1亿元,实施了200余个节能减排降碳项目,累计节电量达到1亿千瓦时,节水超200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8万吨;另一家卫生护理用品制造企业在投入约3000万元后,通过实施50余个绿色环保项目,年降碳量超1200吨、粉尘排放减少1.1吨及固废综合利用363吨,成效显著。
通过量化的数据信息,我们大家可以看到经开区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表现出的坚定决心。根据北京生态环境局的评价指南,经开区对企业的评价标准更为严格,例如要求燃气锅炉NOx排放浓度不超过30mg/m³,以及通勤班车100%为新能源等要求,推动企业逐步提升绿色发展指数。
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入,2024年,经开区在120蒸吨锅炉深度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,区内企业班车新能源化比例从2023年的70%提升至82%。目前,经开区的绿色企业比例已达43%,在全市范围内位居前列,领先第二名近20个百分点,这一噱头无疑为其他区域树立了标杆。
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化与低碳化,已不单单是一个口号,它是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环节。经开区生态环境建设局的一位负责这个的人说,绿色绩效评价对公司逐步摆脱传统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共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。经开区将进一步深化企业绿色绩效评价试点,吸引更加多市场主体参与,努力将绿色作为区域高水平发展最明显、最实在的底色。通过这一系列的推动措施,北京经开区正努力为构筑全新质的生产力蓄积强大动能,营造出良好的绿色发展环境。对此,我们每个人都有理由期望,未来的经开区,必将是创新与发展的最前沿,也是绿色价值的真实体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