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数字化的经济重构全球产业版图的今天,产教融合已成为衡量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关键指标。作为国务院国资委主管的国家级平台,中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经济联合会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(简称中国经联会产教委)正以创新姿态搭建起横跨教育与产业的超级接口,其探索实践正在书写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新范式。
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织浪潮,我国产教融合领域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愈发凸显:院校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技术迭代,企业需求难以有效传导至教育体系,产教资源缺乏系统化整合平台。中国经联会产教委主任薛莹在近期访谈中指出:当前产教融合的核心矛盾,在于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错位。院校习惯闭门造车,企业困于人才荒,二者之间缺乏制度化的沟通桥梁。
这种供需错配在先进制造业、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尤为突出。据工信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超过500万,而每年相关毕业生仅能满足约30%的企业需求。中国经联会产教委的应运而生,正是要打破这种自说自话的闭环,通过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协同机制,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。
中国经联会产教委构建起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立体化工作体系,其创新实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:
通过建立覆盖30个行业的产教融合需求图谱,委员会定期发布《企业人才需求白皮书》。薛莹主任强调:我们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华为、海尔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调研,提炼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程师数字化营销师等新职业标准,这些成果已转化为26所高校的课程改革方案。
打造全国首个产教融合资源云平台,汇聚超过500门行业认证课程、3000个线套虚拟仿真实训系统。秘书长罗增渊介绍:平台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资源确权,已有200多家企业开放专利库,形成企业出题、院校答题、市场评分的良性循环。
联合清华大学、阿里云共建智慧产教服务中心,开发AI人才画像系统。该系统通过一系列分析200万条岗位数据,可为院校生成定制化培养方案。薛莹透露:某职业院校应用该系统后,毕业生在物联网领域的就业对口率从48%提升至82%。
主导制定《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规范》等6项团体标准,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评价体系。已与德国工商大会(DIHK)签署互认协议,推动国际资格认证。薛莹指出:我们不仅要建立中国标准,更要让中国标准变成全球语言。
发起成立产教融合创新联盟,吸纳会员单位逾800家,涵盖职业教育集团、行业协会、上市公司等多元主体。通过举办全球产教融合峰会,已形成需求对接-资源供给-技术创新-标准输出的完整闭环。
数字化转型:建设产教融合大数据中心,开发智能匹配引擎,实现千万级岗位需求与教育资源实时对接。薛莹描绘蓝图:未来企业发布岗位需求后,系统可自动推送匹配课程包和学习路径,真正的完成按需育才。
国际化拓展:与东盟、欧盟职业教育学习管理机关共建跨境产教融合基地,输出中国职教标准。已与德国Festo公司达成合作,共建双元制培训中心。
生态化布局:在长三角、大湾区等区域打造产教融合创新试验区,构建城市-产业-教育命运共同体。薛莹强调:我们要让每个城市都成为产教融合的样板间,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。
中国经联会产教委的实践证明,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校企对接,而是教育形态与产业形态的深度重构。正如薛莹主任所言:我们不是在修补现有的教育体系,而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函数,让知识创新与产业需求产生化学反应。这种创新不仅将重塑中国的人力资源版图,更为全球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。当教育链与产业链真正同频共振时,一个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创新生态正在破土而出,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不竭动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